昆山柏庐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

网站首页    校务公开    规章制度    昆山柏庐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
当前位置:

2017年6月15日

昆山柏庐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为目标,充分整合利用我校的各种资源,开发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

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特点,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需求,不断追求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适应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适应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校本课程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以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

4.校本课程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师生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中重视师生的主体作用,根据需要不断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开发原则

1.独特性: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本校特定的规模办学条件下,满足贫农村地区学生成长的需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2.补充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的优势,以本校学生特点、兴趣与爱好为切入点,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整合性:校本课程是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等课程整合化的课程形态。对学科与学科、科学与人文、知识与社会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解决现存的学科间分隔、科学与人文精神联系欠紧密,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状况。

4.实用性:现行国家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缺乏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同时,文化科学基础课程也忽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程设置和内容的这种片面性,是使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重要原因之一。校本课程增设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实用性课程,包括劳动教育、技术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5.参与性:开设校本课程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成功,让每个教师都幸福"。因此,校本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不同于精英课程。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养成,重在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价,不以结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过程,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

6.可操作性:校本课程体现本校的特点,切合本校的实际,把理论形态的东西转化为教师可执行、学生可参与的课程计划,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并形成明确的评价体系。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1、课程结构设置

(1)艺体兴趣类:根据学生的需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提高其艺术品位,组织如书法、绘画、形体、球类等兴趣小组。

(2)学科辅导类:各学科竞赛辅导,课外辅忧、补差等。

(3)课外延伸类:利用各学科的自编教材和选编教材。

(4)学术讲座类: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2、课时安排

每周一节课,以四学段为一个周期。

3、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按学生兴趣分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学习状况选择不同的项目。

五、课程管理体制

1、过程管理

(1)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先提出开课申请,提交开发方案(课时计划、主要内容)

(2)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对开发方案进行论证、批复课程门类,聘任开课教师。

(3)校本课程编入《学生选课指南》,向学生公示开课计划。

(4)对学生的评价实行学分制,根据平时考勤及考核情况综合计分,每—模块1学分,三年必须修满6学分方能毕业。

(5)严格考勤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对学生的出勤进行公示。

2、教师管理

(1)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2)教师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3)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六、校本课程实施的考核评价

学期结束,开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给以相应课程学分。课程学分由平时学分、考核学分和奖励学分构成。考核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当堂考试、小论文、小制作、试卷检测、实践活动等。校本课程管理小组根据开课教师教案、上课过程管理记载、学生反馈、教学效果对教师做出相应评价。

1、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评价。

评价依据:①教师开课前应制定好课程实施纲要,上课要有规范的教案及活动的准备,开发一轮后要形成校本教材,并把这作为对教师评价的硬性指标。②教师每节课应有考勤记录,保存学生的有效作品、资料及在测试,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等。③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和教学目标。④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通过听课,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教学实际效果及受学生欢迎的程度。学校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等级评价,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2、对学生成长的评价。

学校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纳入学分制管理,高中三年(主要是高一、高二),每位学生完成3—5门校本课程的学习并按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合格学分为6学分,专业发展方向的为10学分,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发展状况给予奖励学分,每门0.1~0.4分。

评价的主要依据是:①是否完成学时量,即出勤状况;②平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如极积极性、参与状况等;③学习的客观效果。包括教师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的考核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各种成绩,达到了规定的学时量,有基本的学习态度,通过考核也达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就给与合格学分。对学习态度好,参与程度高,成绩突出,甚至发展成自己专项特长的学生,视不同情况给予0.1~0.4分的奖励学分。

七、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

2、学校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工作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

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3、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必需的设备、器材、经费、服务等资源,应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估,统一调配,提供保障,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创造性的工作,备课量大,教师负担重,学校在课时津贴上予以倾斜,同时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据校本开发的需要,组织部分教师走出去学习和将专家或有关组织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

 

2017年6月15日 09:1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