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经第二届第八次教代会审议通过)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创建教学质量优、文化特色浓的校园。结合国家发展目标以及省、市、县教育发展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拟定《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是昆山市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公办直属高中。学校创建于2016年9月,2016年至2019年,学校由昆山与海门两地政府合作办学,从2019年9月起由昆山独立办学。学校位于玉山镇西塘街26号,校园面积83876平方米,建筑面积63125平方米。学校的教学、运动、生活三区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齐全。现代教育技术系统、数字广播系统、安监系统等覆盖校园,实现了“环境园林化、设备现代化、食堂标准化、宿舍公寓化”。
现有4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2540人。学校未来将拥有54个教学班级,学生总数不超过28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15人,专任教师212人,高级43人,中级47人,中高级占比42.45%,博士1人,研究生138人,占比65.57%。学校有外聘省特级教师2名,苏州市青年拔尖人才1名,苏州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昆山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60余人。
学校秉承“成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先生倡导的“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为校训,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学校精神,潜心打造“团结、崇真、创新、卓越”的校风,形成了“厚德、敬业、勤研、善导”的教风和“乐学、睿思、明理、求实”的学风。先进的办学理念、扎实的“三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内涵的持续发展,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苏州市合格心理辅导室、昆山市文明校园、昆山市书香校园、昆山市教育综合考评优秀学校(A等)奖等称号。学校于2020年5月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
二、发展优势
随着昆山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昆山市初三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群众的教育需求同步上升,呼吁优质的教育服务成了社会热点,这对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的发展遇到了难得的机遇期。
1.学校自创建以来,昆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学校在现代化、信息化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为学生和教师的最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学校成立四年多来,全体教师团结合作,砥砺前行,争创一流,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课堂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校于2020年成功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3.学校汇聚了一批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科研基础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队伍,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培训,一支奋勇争先、敬业爱岗、爱生如子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4.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心态阳光、积极主动、遵章守纪、勤奋好学,良好的校风、学风已经形成。
三、面临挑战
1.学校师资主要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从市内外引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二是通过校园招聘的新毕业的研究生队伍。骨干教师中,专家型教师、教授级教师、大市级学科带头人偏少;而新毕业的研究生们虽然学历高、素质硬,但他们缺乏教育教学经验,需要学校着力培养。
2.由于招生批次原因,导致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比较差,尤其是学生的艰苦勤奋精神需要不断磨练和养成。
3.学校教科研工作起步晚,教师教科研意识、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教科研课题研究任务艰巨。学校虽然成功申请了苏州市文化课程基地——“三贤”文化课程基地,但课程基地建设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仍然任重道远。
4.智慧校园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第一期和第二期智慧校园项目基本完善,学校智慧校园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保障,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教研的智慧教研,但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省、市教育大会工作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旗帜鲜明抓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统筹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着力强化党建引领,着力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深化教育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素养,着力增强服务保障,提升服务能力。我们将继续奋力开创柏高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把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立志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开展各项课题研究,加强骨干教师管理,发挥“传帮带”引领作用,围绕新高考、课程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重点工作,结合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创建目标,加强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为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障;坚持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促进办学品位提升。遵循育人为本、教改创新、整体优化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努力建成管理科学规范、文化高雅、教育质量一流、师生幸福快乐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2.具体目标
学校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施民主管理,积极开展人事、分配、课堂教学等方面的管理改革,倡导人本化、精细化的管理,实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智慧。
队伍建设目标。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搭建有效的教师发展平台,尽快形成优秀教师群体;所有学科拥有昆山市级及以上学科带头人,三分之二的学科拥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或苏州市名教师;6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的经历;每年至少有1名以上教师在省级课堂教育教学竞赛中获奖;教学测评中学生对100%的教师比较满意。
德育工作目标。坚持德育为先,注重价值导向,德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创新,富有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德育与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开设德育方面的系列化特色课程;拥有苏州市及以上德育课题,成立有特色的家长学校;充分发挥社团、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普遍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
教学工作目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规定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形成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相结合的选修课程体系,其中高一、高二的选修课程不少于35门;在选修指导、网上选课、自主选班、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实践;积极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将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德育课程等纳入到校本课程建设的轨道,推动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常态化;开设校本课程35门以上,让每一位教师都深入到课程研发中来,逐步实现80%的教师具有研发校本课程的能力;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全面提高课堂效率,逐步构建基于生源特征、具有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努力做到“常规管理制度化”“过程管理精细化”“结果管理实效化”“评价管理精确化”;积极进行教改实验,5年内至少实施2项以上的苏州市教改实验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力争在苏州市级及以上的会议、媒体等得到表彰、宣传、推广。
教研工作目标。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认真反思,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教师个人的课题、论文等质量均具有较高的水平,年均有40%的教师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出版的报刊上发表论文或在苏州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论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争取每年至少有1篇有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硬件建设目标。继续完善各类教学、生活设施设备,使实验设施、通用技术设施、体育艺术设施、信息技术设施等均达江苏省四星级高中的标准;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继续完善各种运动设施设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场所。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与具体措施
一、推进学校管理制度创新
1.全面落实岗位职责
根据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落实教职工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努力营造共同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修订和完善各类考核评价办法,加强过程管理,优化评价机制,完善考核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2.强化学校民主管理
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定期召开校务会议、行政办公会议、教代会、教职工大会,实行多种形式的校务公开;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和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民主决策的程序来确定;坚持实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层干部竞聘制度、中层干部考核制度;凡涉及“三重一大”项目的决策按《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执行。
3.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建立教职工综合考评制度,完善人事分配制度,规范各类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工作流程,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坚持优绩优酬、多劳多得,坚持向关键岗位倾斜,向突出贡献者倾斜。
4.推进现代教育技术
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管理改革,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学分管理、质量管理、评价管理、资源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家校沟通、社会联系等,提高管理效能。
二、锻造德能兼备的“四有好教师”团队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育人观;争做习总书记所希望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2.搭建多元培养平台,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建立教师培养机制,教科室引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年度计划和五年目标规划,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创设教师发展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技能评比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对骨干教师和年青教师的培养力度。教科室和教务处要精心落实“青蓝结对”工程,做好“以老带新”工作,倡导同伴互助共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对象的辐射作用,促进教师共同发展。
坚持研教一体,利用现代化教育资源,实行优课资源共享;加强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观课、议课、磨课等教研机制的研究,促进更多的教师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确保每年有1名以上教师在省、市级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奖。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逐步实现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60%、30%以上的学科有苏州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的战略目标。
3.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增强教师成长动力
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要加强过程管理,落实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完善和优化教师评价机制,以优化评价机制为动力,构建本校富有操作性与实效性的各种激励机制,使激励措施落到实处。
三、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
1.德育机制网络化
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强化全员育人意识。构建以德育处、团委、年级组、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为主体,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自治管理活动,加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力度。创办家长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或家长委员会会议,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邀请家长参加重大主题活动,展示学生的成长历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网络密切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与合作的主体型教育网络体系,形成 “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良性互动格局。
2.德育教育课程化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功能,创新德育方式,不断探索当代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优化德育课程结构,落实德育课程校本化。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规律的研究,把健康身心、道德素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德育校本课程中、转化到具体课程的实施行为中;创新德育评价方式,形成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未来人生奠基。德育处、团委要潜心研究、精心提炼,确保两门德育特色课程在昆山市内有一定示范性和影响力。
3.德育管理人本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够学会调节和管控自己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备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全面开展心理辅导。充分发挥我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使心理咨询工作常态化、人本化。对于家境贫困生、本科边缘生、尖子弱科生、单亲家庭的孩子等要实行多层次的帮扶机制,使他们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
实施德育序列活动。高一年级开展生涯教育、养成教育和礼仪教育;高二年级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品德教育;高三年级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
4.德育队伍专业化
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学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水平与能力。班主任要不断总结管理经验,认真学习上级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深刻领会。
扩大交流合作。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既要积极搭建校内德育工作交流的各种平台,又要鼓励班主任到校外交流学习和接受培训。
5.德育活动多样化
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学生会作用。通过组建多种学生社团并展开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的社会参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活力,鼓励学生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使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行为习惯、道德水准。
四、强化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1.加强学科建设
建设学习型教师团队。学校必须形成一套系统、科学、独具本校特色的学科建设理论,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要定期参加教育理论、学科理论培训,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打造研究型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要定期召开各层次、各学科的业务交流会、分析会、研讨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科建设、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搭建开放性交流平台。定期邀请教育教学专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2.变革教学管理
进一步完善“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教学工作管理制度,并以深化课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有效教研、集体备课为抓手,以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为突破,把教务处建成校领导决策的参谋中心,教学质量的监控中心,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中心,努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确保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升。
年级组管理。年级管理组由分管校长、年级主任及相关管理人员组成,具体统筹、负责本年级组的常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研组管理。教研组长对本学科的教研活动、教学科研、教学成绩、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负责。
备课组管理。备课组长对本年级学科教学活动、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成绩、教学资源库建设等负责。
2.注重业务提升
铺设教师成长道路。为教师的成长、为名特优师的培养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健全教师考核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教研情况、工作业绩等进行量化考核。
全面打造“青蓝工程”。广泛开展校内外师徒结对活动,促使师徒业务水平、教育业绩的共同提高。评选“柏高好师徒”,表彰和奖励表现优秀的结对师徒们。
规范教师业务档案。认真做好我校教师业务档案材料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工作,建立完善和规范教师业务档案。
3.推进教学改革
转变观念,引领课堂改革。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优化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首先,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深入推进启发式教学。通过设计有思维梯度、思维深度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组织赛课,促进课堂改革。充分利用好本校的教学比赛、以及市级、校际公开课,包括教研组、备课组内的公开课、教研课,研究新方法,努力打造生本、有效、理想的课堂。
加强研讨,推动课堂改革。通过讲座、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说课、评课、反思交流、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形式,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90%以上的教师对教与学的改革创新有研究、有心得、能示范,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团队研究的风气。
精致管理,深化课堂改革。通过狠抓过程管理,落实昆山教学“六认真”制度,重点对一体化导学案、二次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听课记录、考试评估等环节进行督查。用精细的常规管理和高效的课堂实施造就优秀教师群体。
整合资源,支撑课堂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丰富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对“互联网+教育”的研究,探索信息化手段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组织开展新技术、新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各类研讨活动,强化备课组的电子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有效课堂建设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交互式一体机培训、微课制作培训、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培训以及智慧云平台应用培训,确保受训人数达在职教师的百分之百。继续组织教师参加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网上在线(秋)培训班;参与全市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分批开展智慧教育云平台推广使用培训班,选拔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能手课例比赛。
4.发展艺体教育
重视艺术教育。把音乐、美术教学摆上应有位置,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加强体育教育。确保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上好体育课、组织体育活动课,使学生能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五、提升教育教学科研水平
1.科学制订规划课题,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要形成以课题研究为引领,问题探究为驱动的教学科研模式。遵循“问题即课题,学生即对象”的研究原则,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使每个学科组、年级组都有教科研课题,所有教师都有个人研究专题。同时,学校要组织骨干力量,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力争五年内本校教师至少主持完成三项省级及以上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确保申报并完成一个具有统领性的、全员参与的省级课题。
2.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大力研发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研发中要注重结合学科特点,选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并落实到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中;同时,通过专题培训、专家报告、教师沙龙、平台展示等方式,提升教师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
六、打造赓续的“日知”文化特色品牌
学校以“日知”文化作为特色文化,“日知”文化有三层含义:日知、日行、日成。“日知”强调师生德行素养的日积月累,每日习得知识、智慧、品德、修养、能力等,日有所学。“日行”强调师生学以致用的持之以恒,每日通过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亲身实践锻炼,深入思考研究,勇于创新创造,日有所为。“日成”强调师生提升自我的持续发展,品德上有提升、学识上有拓展、能力上有提高,日有所得。“日知”“日行”“日成”三者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锲而不舍、渴望成功、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
1.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坚持文化至上,要在继承中谋发展,要在继承中求创新。要以先贤朱柏庐倡导的“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和源头,潜心打造“团结、崇真、创新、卓越”的校风、“厚德、敬业、勤研、善导”的教风和“乐学、睿思、明理、求实”的学风,引导全体师生努力践行“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柏高精神,用学校“日知”文化来铸就柏高人的核心价值追求。
2.制度文化
努力探索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强化制度的刚性运行,用制度规范学校管理,规范教师行为;另一方面强化管理的人性关爱,时刻关注师生的内心感受、精神需求,为师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工作氛围,倡导全体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3.环境文化
打造文化育人的校园环境。使校园的每一处环境都育人,使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文化气息,都具有教育意义,都具有启迪作用。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结合班级实际,鼓励学生创设富有浓郁学习气氛和人文环境特色的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打造温馨高雅绿色健康的宿舍文化;鼓励教师营造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办公室文化。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功效,陶冶师生的情操,净化师生的心灵。
拓宽宣传渠道,拓展学校文化的大环境。高标准建好学校网站,丰富网站内容,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形象,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社会关注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及时回应师生、社会的关注热点,传递教育正能量,努力营造有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
4.学习文化
引领教师成长。进行新教师“入格”培训、中青年教师“升格”培训、骨干教师“风格”培训。创设青年教师培训班—“知行班”,定期举办“日知讲坛”和“日知论坛”,构建教师“学习、探究、实践、展示”的四维空间,从专业引领到专业合作,在互动合作中生成教师专业共同体。
倡导教师读书。每个教师结合个人实际,每学期制定出读书成长规划和读书目标。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写一篇学习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每学期举行两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对教师读书笔记情况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奖励。努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努力建造“书香校园”。
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要让经典走出图书馆,走进教室;要让学生随时有书读,有报看;帮助学生夯实文化基础,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培养学习能力。通过专家引领、读书沙龙、对话座谈、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生活需要。
打造校园文化。继续出版校刊(《柏高教研参考》《日知》《柏高教育》)和校报,让校刊校报忠实地记录学校的发展历程、教师追求卓越的成长历程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生长历程,让校报校刊成为学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5.主题文化
深入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大舞台,让学生享受高品质的文化大餐。
七、创建信息技术运用水平较高的智慧校园
1.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力度
强化目标意识,按照四星级高中标准,抓好硬件基础建设。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力度,加快信息化校园建设,提升办学硬件档次;把学校信息化工程作为行政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评价、家校相互沟通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平台来建设。
推进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结合,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都能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从而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通过学校网络中心提供的相关服务,满足教育资源的存储、交流、共享与发布的需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研组、备课组等作为资源建设的主体,对所属资源要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形成完整的学科资源体系。
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学校智慧校园软硬件设施设备,力争创建四星级智慧校园。进一步加强师生教育技术培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以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为核心,聚焦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供给服务能力、队伍应用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和应用保障能力的提升,深入开展各项教育技术工作,有效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服务创新和教育治理创新。
2.推进教学辅助用房建设进程
根据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增添、改造相关的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室的管理制度,尤其要强化资产管理和安全管理,提高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注重教师信息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课件制作、多媒体器材使用、微课制作以及校园网络使用等多个方面开展系列培训,力争做到所有教师都能熟练地制作并使用课件。组织教师参加昆山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秋季网络培训和苏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春季班和秋季班)。经过多层次的培训,使教师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新课程实施要求。
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与实施进度
一、保障机制
1.思想保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紧跟昆山教育“完善体系,转型发展”的步伐,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博大的教育情怀。要进行教育价值观认同的再建设,将教师的思想统一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统一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将教师的行为统一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上,增强实现规划、目标的信念和责任意识。
2.组织保障
由校长室牵头,分管副校长及相关科室积极配合,组织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参与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做到规划方案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又深得人心、认同度高。成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组长由校长担任,负责宏观调控、阶段性检查和评价。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落实规划的专项细则,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由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责任分解表,做出时间、进度安排。
3.后勤保障
严格加强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既要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到位,又要本着节约的原则,管理好、使用好每一笔资金。
4.环境保障
认真贯彻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事、招生、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物品采购、财务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政治核心及监督保证作用,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作用。做好社会共建工作,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实施进度
1.第一阶段(2021年~2022年)
制定并实施《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修订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规行事、依章办事、依法治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品质,努力打造柏高品牌,聚焦高效课堂;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力度,形成特色鲜明的柏高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快校园改扩建步伐,力争各类硬件设施尽快达到省四星级高中的标准;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网络信息的整合和优化,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强化师资培训,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通过“知行班”研修,打造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推进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打造有品位的校园特色文化;通过课程基地创建,挖掘“三贤”文化内涵,彰显“日知”文化特色,培养学生浓厚家国情怀和躬行实践能力,创建特色文化校园;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不断完善学校智慧校园软硬件设施设备,合理规划布局,完成江苏省三星级智慧校园的创建工作;完成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创建工作。
2.第二阶段(2023年~2025年)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全面且具个性发展的人,学校德育工作在昆山市范围内具有较为良好的示范效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倾力打造品牌学科,力争做到:所有学科有苏州市学科带头人,40%以上的教师成为昆山市级骨干教师,所有教师能对外开设示范课、观摩课并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中高级教师占比达70%以上,能较好地发挥“传、帮、带”作用。三年内本校教师至少主持或参与完成两项省级及以上的教科研立项课题,确保申报并完成一个具有统领性的、全员参与的省级课题。注重课程建设,全面执行国家及地方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高质量实施各类课程。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市内外和省内外教育交流活动。通过昆山市市校合作重点项目培训和多校联合开设对外公开课活动,区域内各学校抱团发展,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专家论证报告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是学校在总结“十三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昆山市教育局确立的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而设计制定的。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基础上拟出了未来5年学校发展规划的框架,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同时征求社区、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经上级部门领导专家的审核,形成了《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初稿。
专家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发展规划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结合了昆山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既保持了学校发展的传承性,又体现了时代特征、办学特色与对文化品位和人文精神的追求。该发展规划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秉持“成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遵循育人为本、教改创新、整体优化的工作要求。该发展规划思路准确清晰,目标切实明确,措施围绕“文化润校、制度治校、德育厚校、质量优校、人才强校、硬件固校”六个重点,具有前瞻性、可行性与操作性。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几个阶段界定合理,体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对学校实力与特色的追求。
规划针对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在事业发展与适度控制、传统优势与改革发展、具体目标和长远目标、全面发展与重点发展等几个方面关系的处理上是适当的。
同时,既然是论证,提以下两点意见,供参考。
1. 精心培育专家型、学者型教师。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的教师团队总体素质十分优秀,业务能力全面且出色。学科带头人数量与日俱增,但目前教授级教师、特级教师较少。建议精心培育一批学者型教师,作为学校骨干建设的排头兵。
2. 智慧校园的运用不够深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介入尚未实现,建议发动一批教师探索该问题。
专家签名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