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昆山优秀传统,滋养学生健全人格——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日知”文化特色建设报告
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是一所昆山市教育局直属的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北靠玉峰山,南临西塘河,地处昆山市中心,坐落于西塘街26号原江苏省昆山中学旧址,校园古杉成林,文化底蕴深厚。自2016年建校以来,学校坚持“成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以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先生倡导的“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为校训,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学校精神,潜心打造“团结、崇真、创新、卓越”的校风“厚德、敬业、勤研、善导”的教风和“乐学、睿思、明理、求实”的学风。坚持高起点定位,高目标导向,全力建设以“日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人民满意的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一、“日知”文化的目标定位
1.回应时代要求,滋养健全人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综合育人水平。我校以“日知”文化作为抓手,从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维度入手,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2.依托深厚底蕴,凝练“日知”特色
“玉出昆冈”,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昆山人才辈出,旷世大儒——顾炎武、“明文第一”——归有光、《朱子家训》——朱柏庐,被称为“昆山三贤”,他们的思想对昆山大地影响深远。学校倚靠秀甲江南的玉峰山,面对人烟阜盛的主城区,校址历来就是昆山的文化高地。三个多世纪前,这里曾是著名的尚书府邸。主人徐氏为昆山重视文化、崇尚教化的望族。徐乾学三兄弟在中国科举史上留下“同胞三鼎甲”(一状元两探花)“五子登科”(徐乾学五个儿子均为进士)神话般的历史记载。学校原有“日知东楼”“日知西楼”两座红楼,是昆山的文物保护单位。“日知”一词取自顾炎武的著作《日知录》,而《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成书宗旨。因此,学校传承发展、挖掘提炼、丰富拓展“日知”文化,以此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3.丰富“日知”内涵,形成建设体系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一生辗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激励着国人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而不懈奋斗。他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因此,《日知录》充分体现了顾炎武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了顾炎武严谨求实、重视实证研究的治学精神以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创作态度。
“日知”文化有三层含义:日知、日行、日成。“日知”强调师生德行素养的日积月累,每日习得知识、智慧、品德、修养、能力等,日有所学。“日行”强调师生学以致用的持之以恒,每日通过主动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亲身实践锻炼,深入思考研究,勇于创新创造,日有所为。“日成”强调师生提升自我的持续发展,品德上有提升、学识上有拓展、能力上有提高,日有所得。“日知”“日行”“日成”三者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锲而不舍、渴望成功、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学校提炼“日知”文化作为办学特色,思想上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引领学校办学,行动上以严谨求实和实践研究为办学要求,效果上以“日有所知、日有所行、日有所成”为目标,着力践行“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办好“非凡卓越,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日知”文化的建设实践
1.融入校园环境,启迪师生“知行并进”
学校把“日知”文化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使校园环境具有浓厚的“日知”文化氛围。通过课程基地、文化长廊、教室标语、校园景观、活动标语、电子班牌等,彰显“日知”文化的内涵。例如,校门口泰山石上刻印了“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标语,课程基地“三贤”文化馆全面深入介绍“三贤”精神、事迹、成就,教室设置了3条标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知力行,静默养实”“居身质朴,志在圣贤”,校园“三贤”文化角设置了生动的雕塑,电子班牌定期更新宣传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把“日知”文化元素融于到校园环境,让师生在行止之间耳濡目染,增进对“日知”文化的思考、理解、认同,进而自觉传承。
在各种标语、标牌、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的使用上,学校不是采用简单的引用,而是通过广泛征集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形成集体智慧,再定稿使用。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的过程,就是“日知”文化的生动体现。例如,学校教室内的三条标语,高一是“居身质朴,志在圣贤”,高二是“明知力行,静默养实”,高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三贤”文化研究室成员通过海选,再小组讨论,最后优化定稿使用。每一个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思考,与同伴思维碰撞,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标语就会得到老师的高度认同,自觉内化成老师的教育教学行动。
2.融入教育教学,激励师生“躬行实践”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以及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课程建设的文件精神和指导思想,规范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工作,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用好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确保教学活动取得实效。
学校“日知”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行”中“知”,在“行”中“成”,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以严谨求实和实践研究作为工作要求,努力追求“日有所知、日有所行、日有所成”,建设生动活泼的“日知”文化。德育处实施“温暖德育”,以暖志、暖心、暖行作为三个维度。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赛课活动,要求严、细、恒、实,严格落实“昆山市教学七认真”要求。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日知”教学研究,要求做好校本研究、个案研究,把论文写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大地上。课程处以“日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研促建,研建交融,在《苏州教育研究》和《昆山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普适性与境域性刍议》《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生本”追求——以我校“三贤”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为例》《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以昆山“三贤”为例》等系列文章。如何晓勤老师撰写的《创设“知行”培训班,构建成长共同体——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发表在《昆山教育研究》上;季敏老师、于立娜副校长研究的苏州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温暖德育理念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实施》正在研究中。团委开展各种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落实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在活动中积极行动起来,锻炼能力,提升品质。
3.融入教师发展,锻造卓越教师团队
学校从建校起就全力强化把“日知”文化融入教师团队建设。学校除了一批从全国招聘的骨干教师外,绝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年轻老师。如何让这个教师团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是一个重要课题。学校的策略是运用“日知”文化熏陶,引领教师自觉走向专业发展之路。学校除了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等形式外,还成立了“知行班”,打造了“日知”论坛、柏高讲坛、“三贤”文化研究室、品质校本课程团队等全新平台。
在常规的教研组、备课组会上,重心集中于教学计划的安排、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学生问题的具体解决策略,使年轻教师能够快速地把握教学节奏和教学要点,并对一些教育教学的突出难点问题养成深入研究的习惯,迅速提升教学水平。在“日知”讲坛上,李忠勇、黄宏、于立娜、何晓勤、胡海燕、姜忠杰等骨干教师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仲捷敏、顾倩婷、程志雄、亓晓红、包炜、孙达、唐雍等年轻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中层干部介绍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路径,外聘专家洪敏、谢友明、李彬等开设专题讲座,形成了教师人人均能上台,人人踊跃上台的良好交流氛围。
学校课程基地组建了跨学科的“三贤”文化研究室团队和“加盟”式品质校本课程团队。“三贤”文化研究室由课程处何新荣主任主持,吸收了仲捷敏、包炜、任佳雯等共18位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涵盖了语、数、英、史、政、地、物、化学科,对课程建设进行专项攻关。通过集体研讨、参观学习、编写基地课程读本,不断提升教师研究水平,提高课程建设的能力。通过建设实践,加强对学校“日知”文化的认同,并自觉践行“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的校训,从而增强对学校远景发展的信念。
“加盟”式品质校本课程团队采取“一课一团队”建设模式,由课程主持人领衔,逐渐吸纳对本课程感兴趣的老师加入研究团队,不断壮大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促进老师主动发展。《如果文物会说话》《“三贤”的家国情怀》等课程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如《如果文物会说话》由苏州市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刘俊老师领衔,吸纳了许爱国、沈建、周维婷等一批优秀的历史老师的加盟。“加盟”式品质校本课程团队建设模式突出了教师发展的主体地位,强化了教师主动发展的意愿,随着学校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学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将进入良性循环,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融入学生成长,培育提升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终极目标,能培养出具有独特气质的学生是一所高品质学校的标志。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方面,学校针对学生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紧迫性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借助校内外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资源,打造以“日知”文化为统领、以“三贤”文化为主体的特色鲜明的课程基地。依托“三贤”文化课程基地,培养学生独特的精神特质:抱负上,心怀家国,志在圣贤;性格上,崇尚质朴,温文尔雅;行为上,笃志力行,静默养实;品格上,坚韧刚强,守正创新。同时丰富学校的课程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提供更加多样的成长平台,着力补齐学生素养的短板,促进学生“五育”并进,全面发展。目前,学校开设了《“三贤”的家国情怀》《“三贤”作品选读》《文物中的“三贤”》《“三贤”故事选读》等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的“三贤”文化馆、校园“三贤”文化角、家训堂、圣贤廊、论学廊、修身廊、效国廊等物态资源,开展生动的教育,同时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全方位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无边界学习。一方面以“三贤”文化课程基地为中心,在三年高中生涯的关键节点,如新生入校、开学典礼、结业仪式等,带领学生到校内课程基地或校外实践基地开展体验式研学活动,了解“三贤”往事、非凡人生和卓越成就,学习他们优秀的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努力做到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如校本课程学习,采用自主选课、走班上课模式;课堂上鼓励师生互动,探究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走进社区、公园、专业场馆,开展实践锻炼,以更大的视野,更宽的领域,培养核心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三、“日知”文化的成效及展望
1.推进“日知”文化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推进“日知”文化特色建设,以家国情怀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深化精细化管理为杠杆,以主题教育、主题活动为教育阵地,深入塑造学生“知行并进,躬行实践”的形象特质,结合“一核三线多模态”的德育工作框架,发挥“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通过多年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形成体系。高一年级突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注重“暖行”;高二年级强化思想引领,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划,注重“暖志”;高三年级紧密跟踪学生心理动态,坚持心理团辅活动,注重“暖心”。德育工作的系统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开展的“鼓圈”活动、特色心理团辅活动,成为德育工作的靓丽名片,得到昆山市家校合作、《昆山日报》等媒体的报道。每年一届的读书节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拓宽了知识视野,丰富了学习生活。每年一届的科技节激发了创新创造的热情,提高了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意识。每年一届的艺术节,展示丰富高雅的美学艺术,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位。定期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展示了“日知”文化倡导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赢得了周边群众纷纷点赞。一大批学生在省市县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全国外语素养大赛、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测试,有300多名学生获得省一二三等奖;一批同学“家在昆山传承文明礼赞中国”中小学生规范字书写比赛中获奖;多人在苏州市高中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中获奖;多人在昆山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女子健美操在苏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中荣获奖;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李鹏宇同学在2022世界机器人锦标赛中夺得冠军。
2.推进“日知”文化特色建设,推动了教师的卓越发展
学校发挥“日知”文化的影响力,立足课堂强化教研,加强队伍建设,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通过持续推进青蓝工程“知行班”培训,推进高质量教师体系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着力开展好骨干教师示范课、新教师亮相课、各级各类竞赛课、公开课、行政推门听课,牢牢抓实课堂教学主阵地。教研组按照“两化三有两定”(制度化、规范化,有特色、有效率、有时间保证,定时间、定地点)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听评课、集体学习与教学经验交流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升教研实效。教科室组织教师有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目前,学校拥有张昌盛老师领衔的昆山市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殷久华老师领衔的昆山市思政名师工作室、张兴立老师领衔的苏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和何晓勤老师领衔的鹿城同心创新岗共4个名师工作室。学校有特级教师1 人,正高级教师2人,昆山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40人,昆山市级以上教学能手21人,昆山市级以上教坛新秀20 人。学校教师在各级比赛中表现非常突出。赵冰清在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高中英语)中荣获一等奖,周寅先后在江苏省第三届高中物理实验创新评比、江苏省高中物理实验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张兴立在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何晓勤在2020苏州市高中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在2021年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中,赵婷婷、张瑞老师总成绩列苏州市前2%,斩获一等奖; 5名教师总成绩列苏州市前5%,斩获二等奖; 26名教师总成绩列苏州市前13%,获三等奖。各科、各等次获奖人数均为昆山市最多。在2021年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举办的高中历史、英语、生物、政治等学科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中,共有29名教师获得一二三等奖,4位老师代表昆山参加苏州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2022年,亓晓红老师代表学校参加昆山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比赛并荣获高中组特等奖。在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比赛中,赵婷婷老师获特等奖、亓晓红老师获一等奖。近三年,学校骨干教师共主持省市县级课题44项,其中省级课题4项,市级6项;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喜讯频传,263人次在教师业务能力竞赛比赛中获奖;教师在省级以上的期刊发表论文175篇,在省级以上论文比赛中获奖54人次。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3.推进“日知”文化特色建设,丰富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七年特色教育建设,极大地优化了学校的物态环境,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突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已成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文化鲜明、质量优秀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各项发展指标在全市排名越来越好。
学校连续四年获得昆山市教育局综合考评年度优秀(A等)称号,此外,学校还荣获江苏省智慧校园、江苏省档案工作三星级标准单位、苏州市文明校园、苏州市模范教工之家、苏州市工会“妈妈驿站”示范点、苏州市优秀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昆山市模范教工之家、昆山市依法治校示范校、昆山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A级单位、昆山市书香校园、昆山市先锋基层党组织、第八届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荣誉;在各种专项工作中,学校荣获了苏州市普通高中课程基地(“三贤文化”)视导优秀奖、昆山市心理月特色心理活动优秀奖、昆山市军事技能训练工作先进单位、昆山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征文和演讲比赛优秀组织奖、昆山市2021年度教育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
4.推进“日知”文化特色建设,擘画了学校的未来发展
在“成就每一名学生,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在学校“日知”文化的熏陶下,学校的未来发展的定位更加清晰。学校制定《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朝着建设高质量四星高中的方向不断努力。
未来五年,学校将建成办学理念先进、文化内涵厚重、课程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管理精致、教育质量一流、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四星高中。学校将牢牢把握学生、教师两个主体,坚持育人为本,切实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和环节之中;将进一步挖掘“日知”文化内涵,传承发展学校办学精神,逐步实现文化育人;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加强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品质课程建设,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将建立汇聚高层次人才的补充与发展机制,丰富教师的专业发展平台,增强教师发展的源动力,建设一流的师资团队;将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处室与年级的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细化管理措施,提升管理的执行力;通过全方位的努力,不断促进学校走向高品质、特色化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