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实施规范方案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江苏省《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为依据,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要求,自2019年秋季起,我校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江苏省、苏州市和昆山市的有关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我校“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实施规范方案。
一、建构“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目的
1.“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是发展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求。
“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是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态,营造优质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锤炼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快乐学习,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活动。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化、学习策略多样化、学习素养全面化和教学效益精准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效率最优化。
2.“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是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民主,自主,探究,成功体验;“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延伸:全面发展,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潜心教书育人;会教善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优教睿智,教科学方法,思维方法,让教学充满智慧,提高学生学习力。
3.“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是助推和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强大核力。
学校坚持以促进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素养为中心,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管理,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精准高效”的教学途径,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跨越式持续发展。
二、“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
“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核心是自主、合作、精准与高效,其流程的基本构成为:目标呈现、自主预习、学情调查、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教师点拨及追问、课堂小结、知识梳理、当堂即时检测并反馈、学案整理等。“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各环节的要求如下:
提前候课:教师提前2分钟进入教室,观察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解答学生课前预习中产生的疑问。
目标呈现: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
自主预习: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研读并完成老师指定的导学案相关任务,教师做好督促指导和学情调查,在课堂观察全过程中注意记载,便于评价与指导。
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由学科组长组织,校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对意见不统一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进行研讨,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注;教师加强指导,调查学情,并根据各组情况进行展示任务的分配,任务的分配可以抽签决定,也可以向效率较高的小组倾斜,分配任务的时间不宜太早,防止学生只专注于本组展示任务的讨论。
展示质疑:各组根据展示任务分别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应当根据问题的难度对各组的展示学生实行自荐与点名相结合,防止学生偷闲;展示过程中合理利用问题点拨、追加问题、启发诱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既不越俎代庖,又要环节紧凑,防止热烈无效与新鞋老路;展示后的评价要准确到位,归纳中有提升,突出重点而不做简单的重复。
知识梳理: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做整合提升,同时注意对归纳方法的指导,注重前后知识的逻辑联系。
当堂检测:根据课堂需要,采用口头回答、书面作业、上台板书、组内汇报、试题检测等多种形式,及时检查和调动学生,查漏补缺,激发兴趣。导学案的研讨部分和检测部分可根据实际分开印制,使检测题既不提前与学生见面,又能方便检测。
量化评价:所有的课堂流程原则上都应当有对学生和小组的量化评价,不同层次的得分差距以1分的梯度为宜,评分力求准确,可以适当向学困生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倾斜,充分发挥其评价与调动的功能。
课堂小结:归纳整合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对各组的表现情况进行点评,表扬先进,点拨后进;逐步培养学科班长取代老师完成课堂小结。
学案整理:学生对本节课的导学案进行补充整理,反思收获与问题。
教师应当灵活有效地运用“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流程,应当处理好课堂流程与课时时间、学生现状、导学案特点、问题难度及学习效率的关系,既不死啃教条,也不固步自封,应当使其成为“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达成的有效载体。
三、“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的分课型基本操作流程
结合我校具体的校情、学情,本着简单化、易操作、实效性原则,初步拟订了分课型基本操作流程,供教师们在教学实施中参考。
(一)新授课基本操作流程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明确重难点(约1~2分钟)
开课后,全体师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在黑板上方正中位置书写课题,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并说明,指出学习重难点,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2.自主预习(独学为主,互学为辅)(约15分钟)
本环节的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在编制的学案中要设计好导学问题(导学单)。导学问题不是把课本所学知识变成问题然后简单罗列,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科学合理巧妙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填空式、问题式、分析式等等,根据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重点、有的放矢地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若是提前下发学案,课堂中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在课堂上,首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情况,并予以简要的总结、恰当的评价。通过交流、评价,一方面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对学习新课内容的认知基础和主要问题,以更具针对性地突出重点难点。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指导学生直接互换看法,阐明理由,然后师生交流,确定答案;教师要创设民主、 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尝试释疑。
3.课堂合作探究并展示(约15分钟)
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问题,总结规律,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完成第二次教学。主要可采取如下组织形式:
学生独展式。对一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能独立解决的知识,形成的自己独到的观点与方法, 采取学生独立展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会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结合学案中设计出的一些新颖别致的生活化的情境问题、热点问题,和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学生的课堂展示要依据学情调查,找到带有普遍意义和近似性的问题,都会的不展示、都不会的更不展示,最容易出现歧义的或者核心的知识问题才拿出来做展示。
本环节是学生课堂活动开展的重心。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设计学案,课堂教学才得以顺畅进行。主要围绕本节课重点、难点与疑点、易混点等,尽可能抓住主干知识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情境,引导学生既能够理解把握主干知识,抓住学习重点,弄清疑难点和易混点,又能够化难为易,培养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信息量,自主高效学习。
4.课堂小结,知识梳理(约3分钟)
本环节师生可以结合学案中的“知识梳理”部分,进行课堂小结,以利于系统把握本课所学知识。教师可提示学生: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根据自学、讨论、解答问题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
5.当堂检测并反馈(约8分钟)
本环节教师应指导学生当堂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训练,以达到及时检测反馈、查漏补缺的目的。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再次展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突破问题外,还应再补充一些相关的习题,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巩固性训练。只有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才能进行内化整理,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进而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另外,对问题要做到“堂堂清,天天清”,不留疑难题目到下一节课。
(二)专题复习课基本操作流程
明确目标,聚焦重点(约2分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约5分钟) ——典型示例,揭示规律(约15分钟)——能力拓展,深度剖析(约15分钟)——检测达标(约8分钟)。
课堂可以从问题(项目)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反对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自主梳理、自主归纳,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适时点拨追问,以实现知识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三)试卷讲评课基本操作流程
分析考情,明确目标(约5分钟)——自查纠错,合作纠错(约10分钟)——归类点评,变式训练(约15分钟)——当堂检测(约10分钟)——试卷整理(约5分钟)。
在试卷讲评课中,考情分析和问题汇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批阅学生试卷不仅仅是评判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通过试卷了解学生知识落实情况、能力层次和学习状况,并将问题一一归类分析,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
上述三种课型中,都有一个整理导学案的问题。导学案整理内容及要求:①疑难问题,②个性化的重难点,③新生成的知识,④错题纠正修改,⑤知识系统归纳。根据每个课型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差别,上述五个方面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整理导学案的意识和习惯。
四、“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贴近学生实际,统筹和灵活整合教材资源,课时容量、问题设置角度、问题梯度合理,三年梯次推进;要严格按一课时型或两课时型的容量编写;每单元要有新课案、复习案、测试卷及补充类题备存;要积极探索实践不同层次班级采用不同导学案,为第二轮次全面推进做准备。
导学案设计一般包括以下要素:学情调查、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三维目标要具体,如:能说出、能理解、会运用等)、重难点预测、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反思总结。导学案的编写要特别突出集体备课时对导学案初稿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应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多少来选择一课时型或两课时型。
1.导学案的结构。
“导学案”通常由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展示提升、达标检测、学习小结等几个环节构成。
(1)学习目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数量以2-4个为宜,不能太多,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一份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至少包含三个关键内容: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否则,就不能成为优秀导学案。
(2)学习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确定学习重难点。
(3)知识链接。(复习相关知识或引入与所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目的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4)学法指导。有两种呈现形式:第一种是把学习方法渗透和融入到知识的导学中,不单独呈现。第二种是学习方法单独呈现。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在导学案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采取第一种呈现方式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建构特点。如英语导学案应说明学生利用哪些资源(教师、同伴、磁带、光盘、图片等)学习新单词、新句型。
(5)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6)展示提升。展示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统一答案。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也就是说展示内容应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即问题性;引导学生重点展示自己独特的思考、发现的一些规律等,即创生性。课堂要展示的既有学生对学习目标中重点内容的解读,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发现和感悟,还应有本组学生不能解决的疑惑,更提倡有就某一问题的独到见解和认识。
(7)归纳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归纳小结是将问题逻辑关系显性化的一个环节,学生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与其它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它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的要求。
(8)当堂检测。当堂检测题的编写要和学习目标一致:目标定什么,就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老师应明确指出该环节内容应该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注重及时反馈矫正。当堂检测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难度要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根据目前我校的实际,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或者后面安排5—8道课外作业(课后巩固)。
(9)课后反思。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感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填写“学习反思”,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导学案上应该有留白处,让师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中写下生成的知识点。课后反思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一种反思。①从过程来看,可以是学生预习中的反思,也可以是课堂学习过程的反思。②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③从具体操作上看,可以引导学生课后“三问”:(I)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会了吗?(II)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或对什么问题很有兴趣?想深入探讨?)(III)还存在哪些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2.导学案编写基本策略。
导学案编写基本流程为:集体讨论,形成思路——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二备”,形成“个案”——课后思考,优化导学案。
(1)集体讨论,形成思路:每学期开学前集中学习时做好对本学期教学任务的集中讨论,安排阶段性主备人;主备人至少提前两周提出编制思路供组内讨论。集体备课时由主备人作主题发言,同组教师补充完善。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标准的内涵,本部分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课时安排与目标达成,如何组合教材,问题设置的角度和梯度等。
(2)个人“初备”,形成“初案”:主备人根据备课组的共识,搜集资料编制导学案,至少提前一周拿出初稿;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后,请至少1位老师做一遍,发现问题后进行修改形成“初案” ;年级备案后交由备课组讨论。
(3)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对导学案初稿进行修订,并研讨如何利用本导学案组织教学,如课堂流程环节、展示探究的内容、重点难点关键点突破的预设、实验操作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共案应提前一周完成,及时付印。
(4)个人“二备”,形成“个案”:将印制后的导学案独立完成,并结合课堂流程,规划课堂上对导学案的利用,预设重难点和关键点的突破方式。
(5)课后思考,优化导学案:在课后对导学案的利用情况进行思考,与同组老师交流,并做好批注留存。
3.导学案编的格式要求(可根据各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格式要求)
五、“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合作学习小组是“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小组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讨论的基本形式,也是提高学习效益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使其不仅停留在形式上,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科学分组。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结合学校和班级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以4~8人为一组,同一组内的成员要相对稳定。
2.推选组长。组长是学习活动小组的灵魂,是老师的帮手。学习活动小组成立后,每组要选一名具有较强组织能力、较高的责任心、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学习活动的管理工作。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实行组长轮值制。
3.起好组名。由组长牵头,组织本组成员集思广益、凝心聚力,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以体现小组的团队精神和奋斗目标。
4.合理分工。学习活动小组的合作学习有很多是常规性的,根据本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特长、意愿,以及合作学习的常规要求,对本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5.制度建设。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取向,班级、学科要针对具体情况,设计制定出各个时期的导向性评价机制。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要组织成员对今后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制定出本组的小组公约、条例。
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监督、竞争、合作的热情,真正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优越性。
六、“自主合作·精准高效”课堂合作学习小组记分式管理细则
1.记分式管理项目:①作业情况 ②课堂发言情况 ③组内默写及背诵过关情况 ④考试情况 ⑤纪律情况 ⑥奖励与惩罚情况
2.记分标准:
(1)作业情况:每天不完成每人次(包括没带、作业没记好,完成情况潦草;允许有少量不会的题目)扣1分。当天没有补完每人次再扣一分,如果第二天仍旧没有完成,则加倍扣分。抄袭作业者一次扣2分。
(2)课堂发言:课堂发言时允许组内互助,为其发言作进一步补充说明,但不允许出现组内相互提醒的现象。课堂问题发言超过3人仍旧没有答对,后答对者小组直接加1分。本环节的加分由各认课教师自定,但是组长发言时,所得分数一律减半。
(3)默写及背诵:默写的收发一律按小组为单位。每次默写全对则小组加2分,二次过关通过的小组不加不减,但仍旧没有通过的小组减2分,下课后由小组成员留下为其辅导过关。(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最低标准线,由任课老师和组内同学共同制定最低标准),如果有人举报作弊者,经核实后组内一次性减5分。
(4)考试情况:
①阶段性测试之后,该小组内成员每进步一个名次,加1分,退步一个名次,扣1分。(前5名的同学只要不出前5名,退步也不减分)
②阶段测试,单科成绩进步第一名的小组加6分,第二名的小组加4分,第三名的小组加2分.各科总分进步第一的小组奖10分,总分第二的小组奖8,学生总分第三的小组奖6分。成绩退步最大的小组减5分。
(5)纪律情况: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每人次扣所在小组1分。
①上课违反纪律者,如说话、走神、睡觉、看课外书等。
②课间在过道、教室追逐打闹的。
③两操、升旗、集会上,在队伍中间说笑、打闹者,自由散漫者,无故不参加集体活动者。
④不尊敬师长,顶撞师长者。
⑤带手机等学校禁止使用的物品进教室者。
⑥无故没有做好值日工作者。
⑦举止不文明,违反学校礼仪要求者。
(6)奖励与惩罚:
①为班级或学校做好事者,给所在小组视情况加1~5分。为班级每加1分,就为该小组加2分。
②本组成员有参加校级以上的竞赛或演出的,每人次加5分。获得荣誉者每人次加10分。
③凡是出现严重违犯纪律的,如打架、偷盗、上网吧、谈恋爱、考试作弊等,每人次扣所在小组10分。
④根据一周来,课堂发言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及课堂纪律等,由任课老师每周评出“最佳语文合作学习小组”、“最佳英语合作学习小组”等9个最佳学科小组,加奖3分。
3.相关分值汇总:
(1)课代表对每天的作业情况必须有明确的记录,并将所检查的成绩于第二天第一节课之前公布于班级内的统计表格上。
(2)默写及背诵过关情况由各课代表负责,将得分情况做好记录。
(3)总评分由班长负责,每周周一公布一周的总分情况,结果上墙。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评价标准如何变换,均应坚持把握“淡化个体、强化小组”的原则。学生个体的荣耀是小组的荣耀,学生个体的失败同样是整个小组的失败。)